【校园规则电影】《野马分鬃》:探寻青年成长焦虑的良药

admin1年前 (2022-06-30)生活知识64
《野马分鬃》:探寻青年成长焦虑的良药

青春题材文艺作品热衷于探讨青年在广阔的天地和有限的选择间的无措,青年导演魏书钧的电影《野马分鬃》,讲述的就是即将大学毕业的阿坤在野马驰骋的梦想和四面堵车的现实之间来回流转,为寻找归宿而困扰,为走向未来而迷茫的故事。

如果将《野马分鬃》类比成一部文学作品,它是一篇万字散文,情节碎片化,议论碎片化,言辞多用绵延的复合句,像被雾霭笼罩的小山重重叠叠,初见并不引人注目,回味起来发现早已埋伏在潜意识中,交融进隐秘的思绪。碎片化的叙事只将每个情节点到为止,并不刻意追求“深入”。散文化的叙事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对人物塑造的要求和难度,《野马分鬃》在这方面具有非常值得挖掘的内涵。

主人公阿坤并不是一个讨喜的角色,他有叛逆、轻狂、浪漫的特性,但人物弧光是通过反复的打击来实现的:观众乐于看到的“个性”被一步步磨平棱角,使他整体处于迷茫、无措和逞强的状态。共情点的悲观色彩让他既不符合社会对“优秀”的认证,也不能满足观众对“个性”的崇拜。

然而,不讨喜并不意味着对他的塑造是失败的。相反,影片极其鲜明地推出了一个相当完整且具有典型性的形象。阿坤最大的特点,同时也是最大的矛盾点在于:轻狂且逃避。

阿坤的轻狂在影片中被着力表现,从影片开头考驾照开始,一步步“丰富”他的“轻狂”。空有一身好车技,但由于不遵守驾校规矩而迟迟拿不到驾照;空有录音的才能和头脑,却因经常逃课而无法如期毕业;找到一份收入可观的工作,可因为欣赏不来老板的音乐而放弃难得的机会……

影片不惜大量笔墨以体现阿坤的恃才放旷、厌恶约束和不求进取,这些特点显而易见,而让其性格产生厚度的发力点主要来自于对阿坤女友阿芝的塑造。

阿芝是一个善解人意且勤劳孝顺的人,在很多方面与阿坤截然相反。影片体现了阿芝的两种心境:一是对阿坤现状的不满,二是对阿坤成长的耐心。她一次次地包容、忍让阿坤的不思进取,常用灵活的话术勉励阿坤回归生活的正确轨道。

阿芝同阿坤的强烈对比,让阿坤的轻狂之外多了一丝心虚,但驻扎在潜意识中的对尊严的维护,让他愈加强烈地想要树立起高大的形象,却欲盖弥彰地暴露出了潜藏的自卑。尤其是阿芝提议阿坤一起去香港游玩这一场戏,阿芝善意地给阿坤台阶下,他却反复以“迪士尼不好玩”为由,试图掩盖“能力不如女友”的心虚。这一片段充分调动了阿坤性格的矛盾点,让观众从中看透了阿坤性格最大的弱点:逃避。

阿坤毕不了业,明面上表现为不屑于遵从校园规则,实际上是没有足够的能力面对社会的洗礼;阿坤劝服女友迪士尼不好玩,真相是放不下大男子主义面子,不愿白白享受由女友的劳动换来的享受资格;阿坤向往内蒙古,向往野马驰骋,本质是恐惧城市规则对他的打压,害怕被迫走出学生时代恃才放旷产生的迷人的优越感。

“逃避”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舒适区,使生活掌握在自己的认知里——即“认知安全”。“认知安全”是人的安全感的重要来源,阿坤在面对不可抗拒的现实压力时,本能选择了保障自己的“认知安全”,哪怕是自欺欺人,也要让自己封闭在舒适的生活状态中,不至于陷入认知崩塌的痛苦里。正是这种出于自我保护的封闭,导致了他对现实的逃避,进一步暴露了轻狂放纵的一面。

至此,我们可以理解阿坤对一件事越是轻狂固执,越是体现出对压力的逃避和抗拒,不单要加固认知的围墙,甚至要通过主动进攻来震慑自我认知——即俗言所说的“越自卑的人攻击性越强”,因为他需要通过攻击他人来守护脆弱的心理防线。

分析过阿坤这个角色的性格层次后,再来看阿坤所代表的人物意义:生活中“不思进取”的年轻人,没有能力对抗世俗,也没有勇气直面自己,不甘心被社会模板驯化,也没有能力另辟蹊径,只能通过叛逆、放纵、浪漫来掩饰自己的空虚和恐惧。而当青春已逝,再也吃不起年龄红利时,才开始被迫思考自己是谁,从哪儿来又要到哪儿去。这种“过去不可回望、未来不可期待”的焦虑,一针见血地刺痛了某些年轻人不可触碰的弱点。

塑造“迷茫”并非一件易事,如果迷茫没有原因,那么只会是无病呻吟,更不能引起观众的共情和思考。想要塑造“好的迷茫”,作者首先应该是不迷茫的,对一个问题有着清晰和周全的解释,才能顺畅地将其表达在作品中。《野马分鬃》是一个青年导演对当下一些青年成长焦虑的揭示,它再一次引发了青年对“解决危机的药方”的强烈诉求。当下很多青年文艺创作者对社会问题的观察和探究,正是为了多年后实实在在给予这代人一个答案。因此我们鼓励实验、鼓励讨论、鼓励发散、鼓励展示,尤其尊重那些正在思考并且不断思考的青年——这些正是对驰骋前的马儿的修磨和考验。

责任编辑:谢宛霏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